低视力=弱视?低视力还能治吗?
提到低视力,你会联想到什么?看不清?弱视?近视? 不不不,远比你想的更复杂。
视力残疾分为盲和低视力两种。据《世界视觉报告2019》显示,全球目前约有2.16亿人患有中重度视觉损伤,其中包括3600万盲人。低视力属于中重度视觉损伤范畴,对患者的视觉功能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一、什么是低视力?
传统上,低视力被定义为一种视功能障碍,这种障碍无法通过手术、药物或常规验光配镜得到显著改善。它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

什么是低视力
图为正常眼球与低视力眼球对比,上为正常,下为低视力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低视力有了新的定义:即便经过治疗或标准的屈光矫正,患者仍存在视功能损害,其视力低于0.3至仅有光感,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尽管如此,这类患者仍有可能或具备潜力,借助视力去完成或准备完成各项工作。
二、高度近视,占我国低视力病因第一位
首先,不同年龄段人群低视力的成因存在显著差异。据国外资料显示,29岁以下人群中,先天性眼病是主要原因,依次为先天性眼部结构缺损及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黄斑部营养障碍等。30至59岁人群中,主要病因则包括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而6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性黄斑变性占比最高,超过50%,其次是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若不考虑年龄因素,根据国内调查结果,低视力病因排名如下:首位是高度近视,其次是视神经萎缩,第三位是先天性小角膜及小眼球,第四位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第五位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其他常见病因还包括黄斑变性、青光眼、先天性眼球震颤、老年性白内障及先天性白内障等。综上所述,低视力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
1、儿童
屈光不正、弱视以及先天性、遗传性眼病是导致低视力的多种原因。具体而言,这些病因包括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角膜病、视神经病变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
2、成人
白内障、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青光眼以及角膜病等,均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病因。
三、低视力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低视力指的是一种无法通过眼镜或手术完全矫正的视力损失状态,患者虽未完全失明,但仅保留部分视力。其常见症状包括:
中心视力丧失表现为视野中心出现盲点;而外周视力丧失则是患者无法看到眼睛两侧或上、下方的物体,尽管中心视力未受影响。夜盲症患者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视力模糊;视像朦胧则让整个视野仿佛被一层薄膜或炫光所覆盖。

图为低视力儿童阅读书本
此外,许多患者还常伴有听力下降,以及神经、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的衰退。他们还可能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等严重健康问题。
四、低视力的治疗与训练
当前,低视力问题尚未获得社会的广泛认知。大多数患者既未接受科学的诊疗,也未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被误认为是无法治愈的盲人,与全盲患者一样,生活在黑暗与朦胧之中。

实际上,某些视力障碍,如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通过治疗恢复或维持视力的。部分低视力患者则可以通过使用视力辅助设备和进行视觉康复训练来改善状况。常用的光学助视器包括伸缩眼镜、滤光眼镜、近用望远镜、放大镜和电子助视器等。此外,还有一些非光学辅助设备,如文本阅读软件、高对比度钟表和大号字体出版物等。这些设备有助于低视力患者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图为通过助视器阅读
疾病的分级:
1、盲
一级盲:最佳矫正视力≤0.02;或视野半径<5度;二级盲:0.02≤最佳矫正视力≤0.05;或视野半径<10度。
2、低视力
一级低视力:0.05≤最佳矫正视力≤0.1;二级低视力:0.1≤最佳矫正视力≤0.3。
此外,患者的家人也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并适当改造居住环境以适应低视力者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低视力儿童来说,家长的培训和陪伴更是成功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低视力应早干预
同样存在看不清的情况,有些人可能会将弱视与低视力混为一谈。然而,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滞后,双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其发病率约为2.8%。临床上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通过适当的治疗,视力可以得到提升甚至完全恢复。若重度弱视在可塑期内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低视力。因此,对于弱视儿童而言,及早进行干预和康复,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弱视儿童而言,早期的干预与康复至关重要,可能会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